关于复审审减率的限制,现行规定和实践标准如下:
一、复审审减率的一般范围
-
0%-10%区间
复审审减率的常见范围通常为0%-10%,具体数值根据工程类型、行业惯例及地方政策确定。例如:- 修路工程的复审审减率多控制在0-10%之间,若超过申报额的10%,审计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
- 常规工程(如政府投资项目)的审减率通常设定在10%左右,但需结合合同约定和实际管理效率调整。
-
地方性严格标准
部分地区实施更严格的管控,例如鞍山市将复审审减率5%列为机构清退红线,超过该比例的评审机构将自动停止参与后续项目轮候。
二、超过审减率上限的后果
-
费用承担机制
- 若审减额超过申报额的10%,审计费用通常由施工单位支付;低于该比例则由建设单位承担。
- 此机制旨在约束施工单位合理编制预算,减少虚报风险。
-
机构退出机制
- 部分地方政府(如鞍山市)对审减率高于5%的评审机构采取清退措施,以强化审计质量管控。
三、审减率的法律及合同依据
-
法律框架
- 审减率的规定虽未直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但相关条款(如第二十三条)明确了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职责,间接支持审减率的实践应用。
-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等法规进一步细化工程结算审核流程,为审减率的执行提供依据。
-
合同约定优先
- 审减率的具体数值和操作规则通常以合同条款为准,需结合项目类型、规模和风险分配综合约定。
四、特殊案例与例外情形
个别地区或项目可能因管理效率或历史问题出现更高审减率。例如溆浦县某财政评审项目中,部分项目审减率达30%,但此类案例属于异常情况,通常反映工程前期预算或管理存在较大漏洞。
总结
复审审减率的限制并非全国统一,但普遍参考5%-10%的行业或地方标准,并通过合同约束、费用承担及机构清退等机制保障执行。具体项目需结合法律法规、地方政策及合同条款综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