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简称南海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从事南海区域热带亚热带水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产高新技术和水产重大应用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科研创新机构。以下是关于该研究所的详细信息。
研究方向
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南海水产研究所致力于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涵盖渔业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监测评估、渔业资源增殖与海洋牧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这些研究对于保障我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南海这样复杂多样的海洋环境中。
渔业生态环境
研究所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研究,包括渔业环境监测、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旨在保护和改善渔业生态环境。这些研究有助于防止环境污染,维护渔业生态平衡,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健康养殖
南海水产研究所在水产健康养殖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涵盖综合生态养殖技术、无公害养殖技术、有益微生物改良生态环境的养殖技术等。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研究所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涵盖热带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评价、重要热带海水养殖品种的遗传选育等。这些研究有助于培育优质高产的水产新品种,提升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研成果
重要成果
南海水产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承担了370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300多项。这些成果包括《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大珠母贝人工育苗与插核珠技术》、《“南海贻贝观察”体系的研究》等,为我国渔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利与标准
研究所获得授权专利472件,发布国家、行业、地方等各类标准28项,被列为第二批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事业单位。这些专利和标准不仅提升了研究所的科研实力,也为我国渔业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研项目
近期项目
南海水产研究所近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共829项,获得各级成果奖励42项次,发表学术论文1689篇。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进一步提升了研究所在渔业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未来计划
研究所计划开展海洋牧场智能监测与效果评估、鱼类免疫防控技术、渔业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估、对虾分子育种、合成生物学等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将有助于推动渔业科技创新,提升渔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交流与合作
产学研合作
南海水产研究所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海南双成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等,共同开展金枪鱼全产业链创新、海水种业联合创新中心等项目。这些合作有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渔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国际合作
研究所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项目,提升我国在渔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国际合作,研究所能够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是我国南海区域重要的渔业科研机构,研究领域广泛,科研成果丰硕,科研项目和合作紧密。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所为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成就是什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水产所”)成立于1953年,是中国南海区域从事热带亚热带水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产高新技术和水产重大应用技术研究的公益性国家级科研创新机构。
主要研究方向
南海水产所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 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展渔业生态系统和渔业管理、渔业资源监测评估、渔业资源增殖与海洋牧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研究。
- 渔业生态环境:研究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监测和评估渔业环境质量。
- 水产健康养殖:综合应用高新技术,开展水产综合生态养殖技术和无公害养殖技术的应用基础和技术研究。
- 遗传育种:进行热带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评价和重要热带海水养殖品种的遗传选育研究。
- 生物技术:开展鱼、虾、贝、藻的基因克隆、功能基因组学、转基因、生物工程育种研究。
- 水产病害防治:研究海水鱼细菌病及免疫、海水贝类的病原病理学及防治、对虾免疫与病害防治等。
- 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水产品的加工技术及其综合利用方法。
- 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和方法,确保水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研发和推广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提高渔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 渔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渔业信息,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
主要成就
南海水产所自成立以来,承担了390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310余项。其突出成果包括:
-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实现了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
- 大珠母贝人工育苗与插核珠技术:开发了大珠母贝的人工育苗和插核珠技术,推动了珍珠产业的进步。
- 南海贻贝观察体系的研究:建立了南海贻贝的观察体系,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广东省海岛水域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调查:全面调查了广东省海岛水域的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为海洋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提供了重要数据。
- 鲻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研究:成功实现了鲻鱼的人工繁殖和育苗,丰富了我国的渔业资源。
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设施和技术手段如何?
南海水产研究所作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属的公益性国家级科研创新机构,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和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研设施
-
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 设有多个研究室和重点开放实验室,如水产养殖与生物技术研究室、渔业资源研究室、渔业环境研究室等。
- 拥有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多个部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
科研船舶:
- 配备了千吨级海洋渔业科学调查船“南锋”号和300吨级渔业资源调查船“中渔科301”号,用于渔业资源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
-
试验基地:
- 在广东、广西等地设有多个试验基地,如深圳实验基地、花都试验基地、北部湾海洋渔业研究中心等,覆盖华南三省区。
技术手段
-
高新技术研究:
- 在水产健康养殖、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高新技术研究。
- 例如,斑节对虾和合浦珠母贝的遗传选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多个新品系。
-
智能化装备:
- 在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领域,开展设施渔业装备技术、海洋牧场工程技术以及海洋渔业捕捞技术与渔具渔法的研究。
- 例如,与海南双成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推动金枪鱼人工繁育技术迭代和智能化养殖装备升级。
-
数据分析与信息化:
- 建设渔业信息中心和南海渔业战略研究中心,开展渔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渔业信息服务研究,为渔业宏观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国际学术影响力
-
ESI高被引论文:
- 2025年1月,南海水产研究所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团队发表的研究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显示出其在水产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 2022年5月,该所的另一篇研究论文也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农林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
-
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
- 2023年10月,6位南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涵盖了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健康养殖等多个学科领域,显示出其在国际学术界的高影响力。
国内学术地位
-
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 南海水产研究所拥有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体现了其在水产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
-
学术期刊:
- 该所主办的《南方水产科学》期刊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且核心影响因子位居国内水产学期刊首位,显示出其在学术出版和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
科研项目和成果:
- 自建所以来,南海水产研究所承担了390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3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671篇,其中SCI/EI收录1329篇,出版专著55部,显示出其在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强大能力。
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
-
科技支撑:
- 南海水产研究所牵头承担了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如“东亚江豚、黄唇鱼和中国鲎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和“南海岛礁渔业资源生态化开发技术”项目,为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
技术推广:
- 该所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和技术推广体系,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了渔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