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 18 项核心制度:
- 首诊负责制度:明确首诊医师对患者的诊断、治疗、会诊、转诊、转科等全程负责。
- 三级查房制度:规定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等不同级别医师定期查房的规范和要求,以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 会诊制度:包括院内会诊和院外会诊,对疑难病例或涉及多学科的病例,组织相关科室或院外专家进行会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 分级护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自理能力,确定不同级别的护理标准和要求,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规范医务人员值班期间的职责和交接班流程,确保医疗工作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针对疑难病症,组织相关科室的专家和医务人员进行讨论,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水平。
-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建立急危重患者抢救的流程和规范,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 术前讨论制度:对手术患者,在术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等相关人员共同讨论手术方案、风险评估、术前准备等事项,确保手术安全。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死亡患者,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
- 查对制度:在医疗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 “三查七对”,即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药品、剂量等信息,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共同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进行核查,确保手术安全。
-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手术的风险程度、难易程度、资源消耗程度和伦理风险等,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规定不同级别医师的手术权限,保障手术质量和安全。
-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需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批,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 危急值报告制度:当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异常情况时,相关人员应及时向临床医师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 病历管理制度:规范病历的书写、保管、查阅、复制等流程,确保病历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为医疗、教学、科研提供可靠的资料。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实行分级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对临床用血进行严格的审核,包括用血申请、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输血过程中的监测等,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合理。
-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医疗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和丢失,同时规范信息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医疗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还包括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完善、医疗质量考核与评价制度的实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