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医保管理制度主要涵盖组织架构、服务规范、费用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
管理组织设立
- 诊所应设立专门的医疗保险管理组织,由负责人直接领导,下设医保办公室并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医保工作。
- 明确岗位职责,建立与医保管理相适应的内部制度,包括考核奖惩办法、培训机制等。
-
信息管理
- 配备专业人员维护医保信息系统,确保数据安全完整,定期分析医保统计信息并形成报告。
二、医疗服务与行为规范
-
政策执行
- 严格执行医保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等政策,落实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原则。
- 规范医疗技术操作和病案管理,杜绝冒名住院、分解住院等违规行为。
-
费用控制
- 公开医疗价格和收费标准,规范药品库、费用库对照管理,控制住院药品占比和自费率占比。
- 落实自费告知制度,禁止将违法犯罪、酗酒等非医保范围费用纳入结算。
三、费用结算与信息报送
-
结算流程
- 严格按照医保经办机构要求审核费用,执行入出院标准,及时与财务部门核对账目。
- 定期整理存档医保结算资料,确保可追溯性和完整性。
-
信息透明化
- 及时向医保经办机构报送报表,公开医疗价格,接受社会监督(如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价)。
四、监督与动态管理
-
内部监督
- 建立服务质量考核机制,定期评估医务人员医保政策执行情况,并与绩效挂钩。
-
外部监管
- 接受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的监督检查,配合提供必要资料,整改违约行为。
- 通过动态评估调整定点资格,对不符合条件的机构或人员实行退出机制。
五、培训与宣传
-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保政策,设置“医保宣传栏”公示诚信承诺书,及时处理患者投诉。
注:上述制度需结合《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执行,并根据地方政策(如云南省、山西省实施细则)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