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对土壤和下茬作物有一定影响,具体如下:
对土壤的影响
- 改变土壤养分有效性:草甘膦会与土壤中的铁、铝、锌、铜、锰等金属离子结合。如草甘膦的降解产物磷酸根易与土壤中的铁、锌结合,降低铁、锌的有效性,可能使植物出现缺铁、锌等症状。
-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草甘膦的使用可能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方面,它可能抑制一些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如菌根真菌等,影响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降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和抗逆性。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害微生物如镰刀菌等的增殖,增加植物患病的风险。
- 导致土壤板结:长期大量使用草甘膦,可能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变差,从而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对下茬作物的影响
- 存在药害风险:如果草甘膦使用不当,如用量过大、浓度过高、喷施后间隔时间过短就种植下茬作物,可能会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表现为种子发芽率降低、幼苗生长缓慢、叶片发黄、畸形,甚至植株死亡。尤其是一些对草甘膦较为敏感的作物,如蔬菜、花卉等。不过正常使用情况下,草甘膦入土后很快与金属离子结合而失去活性,一般不会影响下茬作物。
- 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即使没有明显的药害症状,草甘膦对下茬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也可能有潜在影响。例如,可能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降低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进而导致植株生长瘦弱,产量降低。草甘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也会间接影响下茬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不过,草甘膦在土壤中的行为特性显著,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吸附性,导致其在土壤中不易移动,且可被微生物迅速降解为氨甲基膦酸,在土壤中的半衰期约为 47 天。为减少草甘膦对土壤和下茬作物的影响,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在临近种植下茬作物时使用,同时可采取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减轻草甘膦的残留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