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标活动中,参与陪标行为存在较高的法律和信誉风险,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一、法律风险识别
- 明确违法性质:陪标可能被认定为串通投标,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二条及《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条,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罚款(中标金额5‰-10‰)甚至刑事责任(3年以下有期徒刑)。
- 避免伪造材料:不得伪造资质证书、业绩证明或使用他人名义投标,否则可能被追究欺诈责任。
二、标书制作规范
- 独立编制标书:确保不同投标单位的标书由独立团队完成,避免格式、技术方案、报价等高度雷同。
- 差异化内容:商务标和技术标需体现企业特色,报价避免规律性差异(如等差/等比数列)。
三、资质与流程合规
- 资质真实性: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授权委托书等文件。
- 响应招标要求:严格对照招标文件中的实质性条款(如技术参数、服务周期),避免因不响应要求被直接淘汰。
四、风险控制措施
- 签订保密协议:若涉及商业机密或核心技术,需与被陪标方明确保密责任,避免信息泄露引发纠纷。
- 评估关联风险:避免使用同一母公司下属企业、关联公司或明显存在利益关联的主体参与陪标。
五、行为界限把控
- 拒绝主动串通:不参与与招标方或其他投标人的私下协议(如约定中标后分包、利益分成等)。
- 异常情况退出:若发现招标方刻意控制评标流程(如指定品牌参数、泄露预算)、或要求配合伪造文件,应立即终止合作。
注:当前司法实践中,监管部门已通过大数据分析(如标书IP地址、文档元数据、报价规律等)识别陪标行为,建议优先通过合法竞争方式参与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