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灵胎(1693-1771),名大椿,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誉为“清代医学大家”。以下是关于他的综合介绍:
一、基本背景
-
出身与教育
出生于吴江书香门第,曾祖父是康熙年间的翰林检讨,祖父徐釚曾任翰林院检讨并参与《明史》纂修。他自幼聪慧,14岁开始自学《易经》《道德经》,16岁中举为诸生贡太学,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弃官从医。
-
家庭与职业
父亲徐举浩精通诗文与水利学,家族对医学也有一定传承。徐灵胎17岁中进士后,曾奉旨进京为太医院供奉,但因性格不合离职,后专攻医学,创立太一堂医馆,行医济世。
二、医学成就
-
创立流派与著作
-
提出“医以辨证为宗”的理论,主张结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创立伤寒学派中辨证流派。
-
主要著作包括《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兰台轨范》等,对中医临床实践影响深远。
-
-
临床贡献
-
以“医术精湛,用药精准”著称,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尤其对伤寒、热病有独到见解。
-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患痢疾去世时年仅78岁,仍坚持临床实践,被乾隆帝下诏“令太医院供奉其子扶棺而行”。
-
三、多领域造诣
除医学成就外,徐灵胎还精通天文、地理、数学、水利、音律、武术等,14岁开始自学《易经》《道德经》,16岁中举,展现了卓越的跨学科天赋。其《黄元御本草》等著作也体现了他在药物学方面的贡献。
四、历史评价
袁枚在《徐灵胎先生传》中称其为“生有异禀,聪强过人”,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亦誉其为“医道泰斗”。其综合素养与医学成就,使他在清代医学家中独树一帜。
综上,徐灵胎是清代医学与多领域研究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