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撤退是抗战期间将重要物资和人员从宜昌转移至后方的行动,由卢作孚组织,在40余天内用20多艘轮船和800多只木船抢运物资和人员,保存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实力,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
一、背景与起因
- 背景:1938年,随着武汉会战的爆发,日军沿长江一线向西南大举进攻,武汉沦陷,宜昌成为长江上的重要转运节点。
- 起因:为保存抗日力量,中国急需将集中在宜昌的物资和人员转移至大后方。
二、撤退过程
- 组织者与计划:卢作孚作为民生公司总经理,负责督运事宜,他制定出在40天内运完撤退人员和物资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措施。
- 运输方式与工具:采用20多艘轮船和800多只木船进行运输,采用“三段航行”法提高运输效率。
- 人员与物资:在40多天内,成功抢运出积压物资的三分之二,让滞留宜昌的人员全部脱离险境,后续继续运送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
三、影响与意义
- 保存经济实力:宜昌大撤退保存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实力,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
- 振奋民族精神:外国记者拍下的民生公司职员和纤夫抢运物资的照片在西方报刊登载后,引起了巨大震撼,振奋了民族精神,提升了国际形象。
- 改变抗战格局:宜昌大撤退使得大量物资和人员进入四川大后方,重庆成为中国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胜利赢得时间。
宜昌大撤退基本情况表
项目 | 描述 | 数据 |
---|---|---|
事件名称 | 宜昌大撤退 | _ |
发生时间 | 1938年10月至11月 | _ |
参与方 | 宜昌民众、民生实业公司等 | _ |
运输工具 | 轮船数量 | 24艘 |
柏木船数量 | 850余只 | |
雇用工人数 | 3000余名 | |
运输物资 | 人员数量 | 3万余人 |
军工物资重量 | 10万吨 | |
历史意义 | 抢救重要物资,支持抗战 | _ |
宜昌人口变化与影响表
时间节点 | 人口变化描述 | 人口数量 |
---|---|---|
宜昌沦陷前 | _ | _ |
1940年6月 | 沦陷区人口锐减 | 21400人 |
抗战胜利后 | 城区人口大幅减少 | 2000余人 |
1947年 | 撤离人员陆续迁回 | 78000多人 |
影响 | 成为长江转运贸易中心衰落原因之一 |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