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塞罕坝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曾是荒漠,经三代人努力变为百万亩人工林海,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位置:河北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与冀北山地交接,地理坐标为北纬42°22′-42°31′,东经116°53′-117°31′。
- 气候:该地区气候条件恶劣,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度,年均积雪七个月,年均大风日近80天,年均无霜期仅60多天。
二、历史沿革与发展奇迹
- 历史背景:塞罕坝曾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水草丰沛、森林茂密,后因过度开垦和砍伐变为荒漠。
- 人工造林:20世纪6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绿化号召,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历经三代人艰苦努力,创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建设奇迹。
三、生态保护与成就
- 自然保护区:2002年,塞罕坝被批准为河北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007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生态效益: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 国际荣誉:2017年,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四、旅游资源与文化价值
- 自然风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人们休闲避暑、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 文化价值: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基本信息
属性 | 描述 | 数值 |
---|---|---|
位置 |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 - |
地理位置 |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与冀北山地交接处 | - |
地理坐标 | 北纬42°22′-42°31′,东经116°53′-117°31′ | - |
面积 | 总面积20029.8公顷 | - |
成立时间 | 保护区成立时间 | 2002年 |
晋升为国家级时间 | 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间 | 2007年5月 |
主要保护对象 | 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等 | - |
森林蓄积量 | 单位面积蓄积量 | 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 |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碳汇与科技应用
项目 | 描述 | 数值 |
---|---|---|
碳汇能力提升 | 编制碳汇能力提升方案,推动林业碳汇开发 | - |
CCER项目 |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 | 销售造林碳汇18.2万吨 |
森林固碳产品 | 河北省森林固碳生态产品 | 销售森林固碳生态产品16.4万吨 |
“数字塞罕坝” |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云上”一比一搭建数字林场 |
科研合作 |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
科研工作站 | 成立塞罕坝科研工作站 | - |
培训与教育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校塞罕坝分校 | 开展教育培训20余批次,1000多人次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