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商品价格高于市场价 30% 可被视为不合理价格,消费者可以进行投诉。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违法判断标准,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综合认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若商品或服务的售价远远超过了其合理范围,并存在价格欺诈、恶意哄抬物价或是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情况,那么这有可能触犯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经营者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等行为都是违法的。
在一些特殊时期,如疫情期间,对于哄抬价格的行为认定会更加严格。例如,市场监管总局在疫情防控期间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经营者销售同品种商品,超过 1 月 19 日前最后一次实际交易的进销差价率;或者疫情发生前未实际销售,在购进成本基础上大幅提高价格对外销售,经市场监管部门告诫仍不立即改正的,可认定为哄抬价格违法行为。这里的 “大幅度提高” 由市场监管部门综合考虑经营者的实际经营状况、主观恶性和违法行为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具体认定。
不同行业可能也会有一些特殊规定。例如,抖音电商规定即时零售代购行业中,门店应确保线上商品价格在合理溢价范围内,溢价范围不得超过线下实体店商品价格的 15%,且应当符合监管机关的要求(如有)。但这只是平台规定,并非普遍适用的法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