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陆海统筹是新时代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战略,其必要性可从以下五方面理解:
一、资源与环境协同需求
-
资源互补性
陆地与海洋存在物质、能量交换的生态统一性,海洋资源(如矿产、能源)与陆地资源(如土地、劳动力)需协同开发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
生态保护整体性
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的生态退化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与陆地活动密切相关,单一治理难以解决跨域问题,需将陆海视为整体生态系统进行保护。
二、国家战略与安全布局
-
海洋战略地位提升
海洋在保障国家总体安全(如资源供应、战略通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需通过陆海统筹强化海洋资源开发与国家战略的衔接。
-
应对全球竞争需求
当前国际竞争加剧,海洋成为战略竞争核心领域,坚持陆海统筹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
沿海地区发展瓶颈
濒海地区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传统单一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需通过陆海统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
内陆与海洋联动
海洋经济需依托陆域腹地发展,陆海统筹可促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的协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四、政策与实践的指导意义
-
顶层设计要求
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陆海统筹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举措。
-
地方实践案例
如广东通过“陆海互济”推动港产城整体布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五、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路径
-
绿色发展理念
陆海统筹贯穿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新标杆。
-
系统治理方法
采用跨部门、跨空间的综合管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确保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
综上,坚持陆海统筹是应对资源环境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国家战略的综合考量,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