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近期实施了一系列清退政策,旨在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升工作效率,减轻财政负担。以下是关于吉林省清退政策的详细信息。
清退政策的具体内容
清退编外人员
吉林省各县乡机关事业单位正在开展编外人员清理清退工作,要求各单位在前阶段清理清退的基础上,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 只减不增原则:已有编外人员一律只减不增。
- 未经批准聘用:2023年1月份以来未经批准自行聘用的编外人员一律予以清退。
- 服务窗口编外人员:服务窗口使用的编外人员一律予以清退。
- 超编单位:编外人员总数超过所在单位编制总数的10%以上的人员原则上予以清退。
清退违规借调人员
吉林省出台了从严控制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借调工作人员的意见,全省共清理规范借调人员3129人,有效保障了基层工作力量。
清退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
吉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在开展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的集中清退活动,清退范围包括2018年2月至2024年期间未按采购文件要求错误缴纳至中心银行账户内未退还的保证金。
清退政策的影响对象
编外人员
编外人员是指未纳入正式编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服务窗口和部分事业单位。这些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待遇与正式员工存在差异,清退编外人员有助于规范单位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违规借调人员
违规借调人员主要指长期借调到上级部门、占用基层岗位的人员。这些人员的存在导致基层工作力量不足,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清退违规借调人员有助于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保障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
投标保证金缴纳者
投标保证金缴纳者主要涉及参与政府采购项目的企业和个人。清退这些保证金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
清退政策的目的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
通过清退编外人员和违规借调人员,政府机构可以优化设置,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冗余人员,降低财政负担。
保障基层工作力量
清退违规借调人员有助于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保障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
清退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活力。
吉林省的清退政策主要包括清退编外人员、违规借调人员和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旨在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升工作效率,减轻财政负担,保障基层工作力量,优化营商环境。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规范单位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清退政策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表
吉林省的清退政策涉及多个领域,以下是主要政策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表:
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清退
- 实施步骤:
- 清退范围:2018年2月至2024年期间参与吉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的省级政府集中采购活动,未按采购文件要求错误缴纳至中心银行账户内未退还的保证金,以及2018年2月之前以现金、转账方式缴纳的仍未申请退还的保证金。
- 受理地点:相关经办人员需持退还保证金材料到吉林省政务服务中心7楼720房间统一进行办理。
- 所需材料:包括《错缴投标保证金退付申请书》或《投标保证金退付申请书》、法人授权书、营业执照复印件等。
- 时间表:集中清退活动时间为2024年12月23日至2025年1月31日。
县乡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清退
- 实施步骤:
- 清理原则:包括已有编外人员一律只减不增,2023年1月份以来未经批准自行聘用的编外人员一律予以清退等。
- 时间节点:2023年1月份以来未经批准自行聘用的编外人员以及服务窗口使用的编外人员必须在2024年3月31日前清退完毕,其他岗位使用的编外人员的清理清退工作于2024年4月30日前全面完成。
- 时间表:具体清退工作于2024年3月31日和2024年4月30日分阶段完成。
公益岗位清退
- 实施步骤:根据《吉林省公益岗位清退实施办法》,吉林省将于2025年实施公益岗位清退工作,清退各类公益岗位,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性基金会等单位的公益岗位。清退的岗位将采取清退、调离、转岗等措施,并对相关人员给予经济补偿。
- 时间表:清退工作将在2025年全面实施。
吉林省清退政策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有哪些
吉林省的清退政策主要涉及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编外人员清退以及养老保险清退等方面,这些政策对企业和个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对企业的影响
-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 经营性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将转变为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挑战和不确定性。企业效益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员工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 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将进行整合,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可能会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
留抵退税政策:
- 资金流动性改善:企业通过留抵退税获得了大量资金,缓解了资金链紧张的问题,有助于复工复产和扩大生产。
- 促进研发和升级:企业利用退税资金进行研发投入,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
减费降负政策:
- 降低税费负担:通过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企业的经营成本得以减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对个人的影响
-
编外人员清退:
- 失业风险:编外人员面临失业风险,特别是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人员,找工作难度较大,生活质量可能下降。
- 就业压力:清退后,部分人员需要重新寻找工作,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可能需要接受薪资更低的工作。
-
养老保险清退:
- 个人账户清退:符合特定条件的参保人员可以申请清退个人账户,但需要注意相关手续和限制。
- 保障措施:对于参保人员去世或出国定居等情况,家属或本人可以申请清退,但需符合相关规定。
吉林省清退政策与其他省份的类似政策对比分析
吉林省的清退政策主要集中在融资平台的清理退出,与其他省份在这一领域的政策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对吉林省清退政策与其他省份类似政策的对比分析:
吉林省清退政策概述
- 政策目标:吉林省的目标是压降融资平台数量,减少隐性债务,优化财政结构。2024年,吉林省压降融资平台187家,压降比例达到56.7%。
- 实施进度:吉林省在2024年取得了显著进展,计划在未来继续推进清退工作,确保在2025年底前完成所有融资平台的清理退出。
- 政策特点:吉林省的政策强调通过引入债权人同意退平台机制,确保债务的平稳过渡和清退过程的合规性。
其他省份的类似政策
- 重庆市:重庆市在2024年推动了7户市属国有融资平台的退出,主要集中在市级层面。重庆市的清退政策也强调了债务管理和风险控制。
- 江苏省:江苏省在2024年完成了26家融资平台的退出,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更多城投公司的市场化转型。江苏省的政策注重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融资平台的转型和退出。
- 甘肃省:甘肃省在2024年压降融资平台94户,下降比例为35.9%。甘肃省的政策同样关注于减少隐性债务和优化财政结构。
政策对比分析
- 清退进度:吉林省在2024年的清退进度较快,压降比例超过一半,显示出较强的执行力度。相比之下,其他省份如甘肃省的进度稍慢,但也在稳步推进。
- 政策重点:吉林省的政策重点在于通过引入债权人同意机制,确保债务的平稳过渡。而江苏省则更注重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融资平台的转型和退出。
- 后续规划:吉林省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所有融资平台的清理退出,而江苏省和重庆市也在积极推进各自的清退计划,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