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政策文件,我国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职工病退政策,取而代之的是 病残津贴 制度。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政策调整的核心内容
-
取消病退政策
原病退政策允许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提前5-10年退休并领取养老金。自2025年1月1日起,该政策全面取消。
-
实施病残津贴制度
取消病退后,符合条件的职工(因病或非因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将按月领取 病残津贴 ,直至死亡。该津贴标准根据职工退休时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等因素确定,但低于退休时正常养老金水平。
二、政策调整的影响
-
覆盖范围扩大
病残津贴制度实行“全民均可共享”,不再区分缴费年限,即使只缴费1个月的职工也可享受。
-
待遇差异
病残津贴低于原病退待遇(原病退按正常退休职工养老金计发),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一调整旨在鼓励职工尽量保持劳动能力,同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
历史政策衔接
2025年1月1日前已领取病退、退职待遇的职工,原则上继续享受原待遇;已办理病退但未领取养老金的职工,需办理退休手续后按月领取病残津贴。
三、政策背景与意义
-
促进就业 :通过保留基本生活保障,减轻因病致贫压力,激励职工积极康复或重返岗位。
-
制度优化 :病残津贴制度与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衔接更紧密,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四、注意事项
-
认定标准 :需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年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
地区差异 :具体津贴标准可能因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存在差异,建议咨询当地社保部门。
综上,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病退政策,通过病残津贴制度替代,体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动态调整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