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我国医保尚未实现全国统筹,但全国统筹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国统筹的进展与目标
- 全国统一信息平台建设
2022年5月,人民日报报道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设取得进展,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实现省级统筹,预计未来将推动全国统一信息平台建设,为全国统筹奠定基础。
- 阶段性目标与时间表
-
截至2020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
国家医保局计划2025年80%左右的统筹地区实现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2026年推广至所有统筹地区。
二、当前主要进展
- 异地就医结算
自2018年起,全国31个省份启动城乡居民医保整合,2022年4月全国异地住院治疗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已覆盖住院治疗领域。
- 跨省共济功能
截至2025年3月,17个省(河北、河南、安徽等)的146个统筹区开通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异地亲属医疗费用支付。
三、未实现全国统筹的原因
- 地区差异与经济水平
我国存在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医保待遇存在地区性差距,全国统筹需平衡各地利益。
- 制度整合与衔接
城乡医保并轨、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等改革仍需深化,部分地区仍在探索省级统筹模式。
四、未来展望
随着全国统一信息平台的完善和地方试点经验的积累,预计未来几年将逐步实现医保全国统筹,最终实现政策、待遇的全国统一。在此过程中,异地就医结算和跨省共济功能将持续优化,提升医保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