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是一种由稻绿核菌引起的真菌性穗部病害,具有以下特征:
一、病原与传播
-
病原 :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oryzae)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稻麦角菌。
-
传播方式 :通过菌核越冬(土壤传播)和厚垣孢子附着于稻种或病粒越冬,随风雨传播,易在齐穗后8-9天达到高峰。
二、症状表现
-
初期症状 :颖谷合缝处出现淡黄色块状物(孢子座),逐渐扩展至全颖壳,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稻曲球。
-
中期发展 :稻曲球表面初为鲜黄色,后变为黑绿色或墨绿色,颖壳开裂,露出内部菌丝块。
-
后期特征 :病粒完全裂开,散出墨绿色厚垣孢子,类似“青粉”或“煤球”,遇风雨易脱落。
三、危害与影响
-
产量损失 :导致千粒重下降、空秕率增加,严重时减产可达30%。
-
品质下降 :稻米出米率降低,碎米、秕谷比例上升,商品价值降低。
-
安全风险 :病粒含毒素和致病色素,人畜食用后可能引发腹泻、流产等中毒症状。
四、防治措施
-
农业管理 :避免连作,合理密植,控制氮肥用量,改善排水条件,减少高湿环境。
-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三唑类、咪鲜胺等杀菌剂,配合叶面肥增强抗病力。
-
种子处理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初侵染源。
五、其他名称
该病害在不同地区有多个俗称,包括“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丰收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