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嘉峪关市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而命名,是伴随着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1965年建市,全市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1平方公里。嘉峪关市下辖雄关区、镜铁区、长城区,常住人口3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92.3%。是国家二类旅游开放城市,也是西北规模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等殊荣。
嘉峪关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唯一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交汇的城市。关城文物景区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悬壁长城号称“西部八达岭”,盘旋于黑山之上,气势雄伟,蔚为壮观;石关峡景区是丝路文化的典型代表,张骞出使西域就从这里经过;魏晋墓群具有地下画廊之称,周边分布着2000多座墓葬群,出土的“驿使图”是中国邮政的标志;“七一”冰川终年积雪,距离市区116公里,是亚洲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嘉峪关夏季上升气流优良,是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东湖生态景区、紫轩葡萄酒庄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
嘉峪关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也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距今已有637年的历史,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秦边纪略》有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的建筑融合了军事防御和生活居住的双重功能。城墙坚固,城楼高耸,展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城内的建筑布局严谨,街道纵横交错,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嘉峪关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遗迹,如古代的兵器、壁画、碑刻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此外,嘉峪关还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等,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成为嘉峪关独特的文化符号。
嘉峪关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嘉峪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万里长城第一墩,古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
嘉峪关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文化交流的象征。它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许多边塞诗篇和传说故事都与嘉峪关有关,增添了其文化魅力。嘉峪关周边的自然景观壮丽独特,戈壁、沙漠、雪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