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大型关城,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和“边陲锁钥”。嘉峪关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也是现存长城上最大的关隘。
嘉峪关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背靠黑山,南临祁连,东连酒泉,西接玉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明初,宋国公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此建关,关城由土夯建成,有城无楼,占地2500平方米。明中期,弘治年间,驻守肃州的军官李端澄两次奏请朝廷并主持扩建嘉峪关,使其成为一座规模更大、设施更为完备的防御堡垒。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1961年,嘉峪关关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嘉峪关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曾多次经历加固和修缮。1958年,因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嘉峪关兴起了一座新兴工业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