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医保备案和不备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就医结算便利性
备案后: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时,可以直接在就医地的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医保电子凭证或社会保障卡等有效凭证进行就医登记和结算,享受直接结算服务,无需再返回参保地报销,省时省力。
不备案:未备案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后,需要自行垫付医疗费用,然后携带相关资料返回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手工报销手续,流程较为繁琐,报销周期较长。
医保报销比例
备案后: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备案后,住院报销比例与本地住院相同;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中的异地转诊人员和异地急诊抢救人员备案后住院报销比例在参保地相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水平降低10个百分点;其他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备案后住院报销比例在参保地相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水平降低20个百分点。
不备案:未备案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其报销比例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具体降低幅度因地区而异,但一般会比备案后的报销比例低。
备案的有效期和管理
备案后: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备案长期有效,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备案有效期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有效期内可在就医地多次就诊并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不备案:未备案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时,没有备案有效期的限制,但每次就医都需要自行垫付费用并办理报销手续。
备案的便利性
备案后:参保人员可以通过线上(如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等)和线下(如医保经办窗口)多种渠道办理备案手续,且部分地区已经简化了备案流程,取消了部分备案材料,改为了承诺制。
不备案:未备案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后,如果需要报销,需要按照参保地的规定提供相应的报销材料,办理报销手续,流程相对复杂。
综上所述,异地医保备案后,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时可以享受直接结算服务,报销比例相对较高,且备案有效期较长,就医和报销流程更加便利。而未备案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时,需要自行垫付费用并办理报销手续,报销比例可能会降低,且没有备案有效期的保障。因此,建议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前,尽量办理异地医保备案,以便享受更好的医保待遇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