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的设置标准规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医院的基本标准、信息化建设、人员配置、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等。以下是详细的规范和标准。
医院基本标准
床位数量
- 一级中医医院:住院床位总数在20至79张之间。
- 二级中医医院:住院床位总数在80至299张之间。
- 三级中医医院:住院床位总数在300张以上。
科室设置
- 一级中医医院:至少设有三个中医一级临床科室和药房、化验室、X光室。
- 二级中医医院:至少设有五个以上中医一级临床科室和相应的医技科室。
- 三级中医医院: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和相应的医技科室。
人员配置
- 一级中医医院:每床至少配有0.7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人员占比不低于60%,至少有3名中医师、1名中药士、4名护士及相应的放射、检验人员。
- 二级中医医院:每床至少配有0.88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人员占比不低于60%,至少有4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师、1名中药师和相应的药剂、检验、放射等技术人员。
- 三级中医医院:每床至少配有1.0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人员占比不低于60%,临床科室主任必须是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师,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药师以上职称的中药师和相应的检验、放射等技术人员。
房屋和设备
- 基本设备:包括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球囊、吸引器、手术刀包、显微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中药煎药设备等。
- 病房设备:每床单元设备包括床、被子、褥子、被套、枕头、床头柜、床垫、床单、枕套、病员服等。
信息化建设标准
基本功能
- 病历管理系统:包括病历首页管理、信息查询与检索、病历借阅、追踪、质量控制等功能。
- 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包括入院登记、床位管理、住院预交金管理、住院病历管理等功能。
- 收费管理系统:包括住院病人结算、费用录入、打印收费细目和发票、住院预交金管理、欠费管理等功能。
基础设施
- 机房基础: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与安全设备、终端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基础软件、客户端、其他辅助设施。
- 信息化基础设施:选用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先进技术,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和高效性。
人员配置标准
专职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
- 人员比例:按开放床位与人员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0:1.5合理配备专职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
- 培训与教育:将信息管理与技术培训、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医院全员业务培训计划,开展包括入职培训、定期培训、项目培训、专题培训以及院外学习等培训和考核。
环境卫生规范
室内环境卫生要求
- 公共区域:医院内部的走廊、病房、手术室等公共区域要保持干净整洁,无垃圾、异味和污渍。
- 装饰材料:医院内部的地面、墙壁、天花板等装饰材料要防潮、防霉、耐腐蚀,易于清洁和消毒。
- 空气质量:医院内部的空气质量要符合相关标准,保持空气清新流通,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医疗废物管理要求
- 分类和处置:医院要建立完善的医疗废物分类和处置制度,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 采集和处理:医院内部的医疗废物采集容器要摆放在指定位置,定期清理和更换,防止异味和细菌的滋生。
- 无害化处理:医院内部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要符合相关标准,确保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中医医院的设置标准规范涵盖了医院的基本标准、信息化建设、人员配置、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些规范和标准旨在确保中医医院在提供高质量中医药服务的同时,保障医疗安全、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关于医疗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
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关于医疗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管理
- 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院委会成员组成,负责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和目标,并监督和协调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工作。
- 科室设立质量控制小组:由科室负责人、质控员和医务人员组成,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2. 制度建设
- 完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不断修订和完善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 强化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确保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符合诊疗规范。
3. 医疗质量考核与评估
- 定期考核: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等职能部门应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医疗质量考核,每月进行一次基础医疗质量检查,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面医疗质量检查。
- 医疗质量评估与分析:设立医疗质量监督机构,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质量问题。
4. 持续改进
- 制定持续改进方案: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制定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并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进行科室内考核。
- 加强医疗质量培训和教育:开展医疗质量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
5. 临床质量管理
- 病历质量管理:要求入院记录四诊资料完整,首次病程记录体现理法方药一致性,病历合格率≥90%。
- 诊疗质量标准:包括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60%等。
6.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
-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等,确保医疗安全。
- 不良事件管理: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药品不良反应等。
7. 重点科室和环节的管理
- 重点科室监督:加强对手术室、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科室的医疗质量监督。
- 重点环节管理:对输血、手术、麻醉等重点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在设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有哪些
在中医医院的设置过程中,考虑以下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至关重要:
中药外治类
- 穴位贴敷:包括节气贴、三九贴、三伏贴等,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体质调理等。
- 冬病夏治疗法:利用夏季三伏天进行药物敷贴,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 中药熏洗治疗:通过中药煎汤熏蒸、淋洗、浸浴等方式治疗疾病。
- 新生儿药浴:使用中药药液让新生儿在药液中游泳,达到健脾除湿、祛风止痒等作用。
- 中药雾化治疗:将中药溶液雾化成微小颗粒,吸入治疗呼吸道疾病。
- 中药外敷:将药物制成剂型外敷于体表或损伤部位,消肿祛瘀、舒经活血等。
- 烫熨疗法:使用中药封包或热奄包烫熨体表穴位或部位,温经散寒、活血逐痹等。
- 中药灌肠:通过肠壁吸收中药,治疗便秘、结肠炎等疾病。
- 中药踏渍治疗:结合介质促进皮肤对药物吸收,辅以热疗,活血通络等。
- 中药硬包疗法:采用不同中药外包患处,治疗骨与关节疾病等。
- 中药直肠灌注:通过直肠缓慢滴入中药,治疗小儿肺炎、高热等疾病。
中医疗法类
-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穴位、经络,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
- 拔罐:利用负压吸引作用于皮肤,祛除风寒湿邪。
- 刮痧:通过特制工具刮拭皮肤,促进血液循环。
- 放血疗法:刺破特定部位浅表血管,放出适量血液治疗疾病。
- 自血疗法:抽取患者静脉血注射于穴位,激发免疫功能。
- 小针刀:结合针刺和微创手术,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疾病。
中医康复类
- 康复中心:提供中医康复治疗服务,如针灸、推拿、康复训练等。
- 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调养等服务,预防疾病发生。
- 体检中心:结合中医体检方法,提供全面健康检查服务。
中医护理类
- 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在护理过程中应用。
- 中医特色护理门诊:提供个性、专科化的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医院评审办法中关于人员配置的具体规定
中医医院评审办法对人员配置有详细规定,以下是各级中医医院人员配置的具体要求:
一级中医医院
- 床位:住院床位总数20至79张。
- 人员配置:
- 每床至少配有0.7名卫生技术人员。
- 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
- 至少有3名中医师,1名中药士,4名护士及相应的放射、检验人员。
- 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师。
二级中医医院
- 床位:住院床位总数80至299张。
- 人员配置:
- 每床至少配有0.88名卫生技术人员。
- 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
- 至少有4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师、1名中药师和相应的药剂、检验、放射等技术人员。
- 各临床科室至少有1名中医师。
- 每床至少配备0.3名护士。
三级中医医院
- 床位:住院床位总数300张以上。
- 人员配置:
- 每床至少配有1.0名卫生技术人员。
- 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
- 临床科室主任必须是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师,至少有1名具有副主任药师以上职称的中药师和相应的检验、放射等技术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
- 临床营养师不少于1人。
- 每床至少配有0.3名护士。
其他要求
-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60%。
- 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60%。
- 护理人员培训: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100学时)的比例≥70%。
- 院级领导:院级领导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