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补种原则是确保儿童及时获得免疫保护的重要措施。了解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家长和卫生部门有效地安排补种计划,保障儿童的健康。
补种的基本原则
尽早补种
- 尽早补种:对于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的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尽快完成全程接种,优先保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
- 优先安排:优先安排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百白破疫苗等疫苗的接种。
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使用不同厂家的疫苗
当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除非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特别说明。
具体疫苗的补种原则
乙肝疫苗
- 出生24小时内未接种:应尽早接种第1剂。
- 未完成全程免疫: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第2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28天,第3剂与第2剂间隔应不小于60天,第3剂与第1剂间隔不小于4个月。
卡介苗
- 未接种BCG的小于3月龄儿童:可直接补种。
- 3月龄-3岁儿童:对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或卡介菌蛋白衍生物(BCG-PPD)试验阴性者,应予补种。
- 大于或等于4岁儿童:不予补种。
脊灰疫苗
- 小于4岁儿童:未达到3剂(含补充免疫等),应补种完成3剂;大于或等于4岁儿童未达到4剂(含补充免疫等),应补种完成4剂,补种时遵循先IPV后bOPV的原则,两剂次间隔不小于28天。
百白破疫苗
- 3月龄-5岁儿童:未完成DTaP规定剂次的儿童,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前3剂每剂间隔不小于28天,第4剂与第3剂间隔不小于6个月。
- 大于或等于6岁儿童:接种DTaP和DT累计小于3剂的,用DT补齐3剂,第2剂与第1剂间隔1-2月,第3剂与第2剂间隔6-12个月;DTaP和DT累计大于或等于3剂的,若已接种至少1剂DT,则无需补种。
麻腮风疫苗
- 2019年10月1日及以后出生儿童:未按程序完成2剂MMR接种的,使用MMR补齐,接种间隔应不小于28天。
- 2007年扩免前出生的小于18周岁人群:如未完成2剂含麻疹成分的疫苗接种,使用MMR补齐。
补种的时间和安排
优先安排免疫规划疫苗
优先安排免疫规划疫苗的补种,确保儿童尽早获得免疫保护。
避免高峰时段
尽量避开孩子生病或身体不适的时期进行补种,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接种。
携带相关资料
就近前往预防接种门诊时,需携带受种者的预防接种证、身份证或户口本等资料,以便医生核对孩子的身份信息及疫苗接种记录。
注意事项
接种前咨询
向医生详细告知孩子的健康状况、过敏史、既往疫苗接种反应等信息,以便医生评估孩子是否适合补种疫苗,并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及接种方案。
留观
接种疫苗后需在接种门诊留观区停留30分钟以上,确保没有不适反应后才离开。
处理不良反应
接种后24-48小时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不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如果出现严重不适或异常反应,应立即就医。
疫苗补种是确保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完整性的关键步骤。家长和卫生部门应遵循尽早补种、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使用不同厂家的疫苗等基本原则,并根据具体疫苗的补种原则进行安排。在补种过程中,注意接种前的咨询、留观和处理不良反应,以确保补种的安全和有效性。
儿童疫苗补种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儿童疫苗补种的**时间如下:
国家政策规定的补种原则
- 尽早补种: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2021年版)》,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小于18周岁人群,应尽早进行补种,尽快完成全程接种。
- 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 优先保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在补种时,应优先保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
各种疫苗的补种要求
- 乙肝疫苗:若出生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应尽早接种。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
- 卡介苗:未接种BCG的小于3月龄儿童可直接补种。3月龄-3岁儿童对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或卡介菌蛋白衍生物(BCG-PPD)试验阴性者,应予补种。大于或等于4岁儿童不予补种。
- 脊髓灰质炎疫苗:小于4岁儿童未达到3剂(含补充免疫等),应补种完成3剂;大于或等于4岁儿童未达到4剂(含补充免疫等),应补种完成4剂。补种时遵循先IPV后bOPV的原则。
- 百白破疫苗:3月龄-5周岁未完成DTaP规定剂次的儿童,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前3剂每剂间隔不小于28天,第4剂与第3剂间隔不小于6个月。
- 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自2020年6月1日起,2019年10月1日及以后出生儿童未按程序完成2剂MMR接种的,使用MMR补齐。2007年扩免后至2019年9月30日出生的儿童,应至少接种2剂含麻疹成分疫苗、1剂含风疹成分疫苗和1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对不足上述剂次者,使用MMR补齐。
成人是否需要接种某些疫苗
成人确实需要接种某些疫苗,以预防多种疾病并保护自身及他人的健康。以下是一些成人应考虑接种的疫苗:
成人建议接种的疫苗
- 流感疫苗:每年接种一次,适用于所有≥18岁的无禁忌症成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适用于2岁及以上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建议接种一剂,必要时可复种。
- HPV疫苗:适用于9-45岁人群,尤其是女性,可预防宫颈癌等HPV相关疾病。
- 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40岁及以上人群,预防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
- 乙肝疫苗:适用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成人,尤其是高风险人群。
- 水痘疫苗:适用于未接种水痘疫苗且未患过水痘的成人。
- 麻腮风疫苗:适用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成人,可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 预防疾病: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 保护他人:通过接种疫苗,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形成群体免疫,保护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接种疫苗的人。
- 提升免疫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时期接种的疫苗免疫力可能会减弱,成人接种疫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疫苗补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疫苗补种后,为了确保接种效果并减少不适,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留观30分钟:
- 在接种完疫苗后,家长应带孩子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观察是否有异常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休克等过敏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
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
- 接种当天,尽量避免洗澡,尤其是让水直接接触接种部位。如果不小心沾了水,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轻轻吸干,并仔细观察接种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加剧或化脓等异常情况。
-
饮食调节:
- 接种疫苗后,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浓茶和咖啡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加重身体负担,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此外,应避免饮酒,建议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
遵循医生建议:
- 医生可能会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给出一些饮食、用药等方面的建议,家长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孩子得到适当的护理。
-
注意观察反应:
- 接种后,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反应。轻微的红肿、疼痛属于正常的局部反应,一般会在1-2天内自行缓解。但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
-
保存疫苗接种证明:
- 家长应妥善保存孩子的疫苗接种证明,以便需要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