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以下从现状、危害和防治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心脑血管病的现状
发病率与患病率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18岁居民的心脑血管病粗发病率为600.9/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411.8/10万。心血管病患病人数高达3.3亿,其中包括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高血压2.45亿等。死亡率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021年分别占农村和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危险因素受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而日益显著。
二、心脑血管病的危害
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心脑血管病会导致心悸、气短、胸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甚至导致死亡或残疾。社会经济负担
心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例如,2021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达2764.98万,占全国住院病种的15.36%。对生命安全的威胁
心脑血管疾病常伴随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例如,脑卒中可能导致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而心肌梗死则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三、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现状
国家政策与行动
为应对心脑血管病的严峻形势,我国已实施多项防治措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均明确提出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预防与治疗措施
- 一级预防: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以及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 二级预防:针对已患病人群,采取药物治疗(如降压药、降脂药)和生活方式干预,减少复发和加重风险。
- 三级预防:通过康复治疗和社会支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目标
到2030年,我国计划建立覆盖全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将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至190.7/10万以下。
总结
心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显著的社会经济负担,对个体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通过加强预防、完善诊疗体系和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可以有效控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改善公众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