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但没有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是否会被开除,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的规定:
- 医师是指依法取得医师资格并经注册的专业医务人员,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 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活动的医生必须依法取得执业资格并注册。
此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明确了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管理和处分规定。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如存在严重违纪违规行为,单位有权解除聘用合同。
2. 具体分析
(1)执业资格要求
在医疗机构中,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如果编内在编人员从事需要执业资格的医疗活动,则属于违法行为,可能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单位处分。
(2)单位管理规定
在编人员未取得执业资格但未从事医疗活动,或从事与医疗活动无关的工作,一般不会被直接开除。但如果因未取得执业资格而影响工作职责或违反单位规定,单位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考核、处分或调整岗位。
(3)可能的影响
- 影响工作稳定性:未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可能会被视为不符合岗位要求,长期存在职业发展瓶颈。
- 面临处分或调整岗位:如果单位发现其在编人员未取得执业资格但从事相关医疗活动,可能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警告、记过或降级等处分,严重者可能被解除聘用合同。
3. 事业单位与执业资格的关系
事业单位的编制并非“免死金牌”,在编人员若违反法律法规或单位规定,同样可能被开除。对于未取得执业资格的编内人员,关键在于是否从事了相关医疗活动以及是否存在违反单位规定的行为。
4. 总结
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编内人员,是否会被开除取决于其具体工作内容、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以及单位的管理规定。如果从事需要执业资格的医疗活动,则可能面临严重后果;如果仅因未取得执业资格但未违反其他规定,则通常不会被直接开除,但可能会影响职业发展和岗位稳定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法规或单位政策,建议参考《医师法》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