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家洼是青岛最早的村落之一, 建于明代 。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了由仲、葛、张、胡等姓氏组成的自然村。关于“仲家洼”的得名,民间有两个说法:
-
因从云南迁徙来仲姓人家来得最早,而且人丁兴旺,又坐落在洼地,“仲家洼”由此而得名 。
-
传说仲家洼的第一个住户仲伟义,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仲由(子路)的第74代传人,于是大家起名“仲家洼” 。
住在“仲家洼”的人,大多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属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如扛大包、拉地排车、捡破烂、拾煤渣、挑着担子做小买卖、挖黄泥卖等,以维持生计。
民国年间,人们将“仲家洼”一开始立村的地方叫“南仲家洼”,后简称“南仲”,而麻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等地分别简称为“西仲”、“东仲”和“北仲”。
1994年,仲家洼进行棚户区改造,不少村民被安置到了浮山后,仲家洼文化也日渐被淡忘。尽管如此,仲家洼地区尚有仲氏居民2000余人。
仲家洼的历史变迁反映了青岛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的转型过程,也见证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