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狭窄是否需要放置支架主要取决于狭窄程度、患者症状以及是否存在其他风险因素。以下是详细解答:
1. 椎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
- 轻度狭窄(狭窄程度小于50%):通常建议通过药物治疗(如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控制病情,无需立即进行支架植入。
- 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69%):如果患者无症状,仍可优先选择药物治疗;若有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等),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支架植入。
- 重度狭窄(狭窄程度大于70%):特别是症状性狭窄,通常需要考虑支架植入,因为重度狭窄可能导致严重的脑供血不足,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2. 患者症状和风险因素
- 症状性狭窄:如果患者出现与椎动脉狭窄相关的症状(如后循环缺血症状,包括头晕、共济失调、视物模糊等),且药物治疗无效,支架植入是常见的选择。
- 无症状性狭窄: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即使狭窄程度较高,也可能通过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来管理,以降低手术风险。
3. 专家共识和临床研究支持
- 根据《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支架植入的适应症包括:
- 症状性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
- 药物治疗无效的中度狭窄患者。
- 狭窄导致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的情况。
- 临床研究(如VAST研究)表明,支架治疗的技术成功率较高,但术后再狭窄率约为20%-30%,且术后3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容忽视。因此,支架治疗并非没有风险,需要权衡利弊。
4. 其他注意事项
- 再狭窄风险:支架植入术后可能存在再狭窄风险,尤其是血管直径较小、病变血管迂曲的患者。
- 长期管理:术后需要定期随访,监测支架通畅情况和患者的症状变化。
总结
椎动脉狭窄是否需要放支架,需根据狭窄程度、患者症状以及是否存在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评估。对于症状性重度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是常见的治疗选择;而对于无症状患者,建议优先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具体治疗方案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