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是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以下是对缺血性心肌病及其相关方面的详细解释:
一、病因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导致缺血性心肌病的最常见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使心肌细胞缺血、缺氧,逐渐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和纤维组织替代。
-
血栓形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形成会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
血管炎:多种风湿性疾病可以累及冠状动脉发生冠状动脉炎,经反复活动、修复、机化可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
-
其他因素:包括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如X综合征)、冠状动脉结构异常等也可能引起慢性心肌缺血。
二、临床表现
-
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病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绝大多数有1次以上心肌梗死的病史。但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病人必备的症状,有些患者也可以仅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心力衰竭:往往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表现,早期进展缓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进展迅速。患者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室功能不全表现。
-
心律失常: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在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中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
-
血栓和栓塞:心脏腔室内形成血栓和栓塞的病例多见于心脏腔室明显扩大者、心房颤动而未抗凝治疗者、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者。长期卧床而未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发生肺栓塞。
三、诊断与检查
-
心电图:可定位心脏电活动异常的位置,了解有无心律失常等。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大、ST段压低、T波改变、异常Q波及各种心律失常。
-
X线检查:可判断心脏的形态有无异常改变,判断是否存在肺淤血等。主要表现为心影增大,且多数呈主动脉型心脏(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右心室多数正常),少数心影呈普大型,并可见升主动脉增宽及主动脉结钙化等。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淤血表现,但肺动脉段改变不明显。
-
心脏超声检查:可检查心脏的整体结构、收缩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心衰。可见心腔内径扩大,并以左心房及左心室扩大为主;室壁呈节段性运动减弱或消失,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多数患者伴有二尖瓣口反流,并可见主动脉瓣增厚及钙化。
-
冠状动脉造影:可确立对本病的诊断。它既可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受损的部位,也可明确有无其他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常有多支血管病变狭窄在70%以上。
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由长期心肌缺血引起的严重心脏疾病,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通过综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对该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