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湿度高、气温波动大,肠道致病菌和病毒更易繁殖,腹泻确实较为常见,但需警惕是否伴随脱水或持续发热等严重症状。
为什么梅雨季容易引发腹泻?
- 食物霉变风险增加:高温高湿环境下,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霉菌在食物中快速繁殖,误食后直接刺激肠道黏膜。
- 饮用水污染:暴雨可能导致水源被病原体污染,若未充分煮沸,易引发感染性腹泻。
- 免疫力下降:潮湿环境影响人体代谢功能,肠道屏障防御能力减弱。
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的区别
类型 | 感染性腹泻 | 非感染性腹泻 |
---|---|---|
病因 |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 | 饮食不当、腹部受凉 |
症状特点 | 发热、腹痛、黏液便 | 轻微腹胀、水样便 |
持续时间 | 通常3-7天 | 1-2天可自愈 |
需警惕的高风险信号
若腹泻伴随以下情况,建议立即就医:
- 持续24小时以上且无法进食;
- 便血或脓液;
- 意识模糊(提示电解质紊乱)。
核心防护建议
- 饮食管理:避免生冷食物,隔夜菜需彻底加热;
- 手部卫生:接触雨水或污物后,用肥皂水清洁;
- 补水原则: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而非单纯喝水。
梅雨季的健康隐患虽多,但通过科学防护可有效降低风险。尤其注意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其代偿能力较弱,更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