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散养狗咬后若未破皮、没出血,仍需采取以下应急措施: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碘伏或酒精消毒,24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持续观察伤口及自身症状。即使皮肤无破损,动物唾液中的细菌或病毒仍可能通过黏膜或微小创口侵入人体,需科学处理降低感染风险。
-
彻底清洁与消毒
用流动清水配合肥皂(碱性环境可破坏狂犬病毒)反复冲洗接触部位至少15分钟,重点清洁可能残留唾液的区域。冲洗后用碘伏或75%酒精涂抹表面,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消毒剂。若咬伤部位为眼睛、口腔等黏膜,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尽快就医。 -
评估暴露风险等级
根据WHO标准,无出血的皮肤接触属于Ⅱ级暴露(表皮损伤),需接种狂犬疫苗。若被咬部位存在陈旧性伤口、湿疹或被抓挠后接触唾液,按Ⅲ级暴露处理,需联合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建议携带狗只信息(是否接种疫苗、是否发病)至当地疾控中心或医院感染科咨询。 -
接种疫苗与医学观察
狂犬疫苗需在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后续按0/3/7/14/28天程序完成5针注射。接种期间忌烟酒、辛辣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观察狗只10日内是否出现异常行为或死亡,若狗健康则后续疫苗可酌情终止。 -
后续症状监测
72小时内密切观察伤口是否红肿、疼痛或出现脓性分泌物,警惕破伤风或细菌感染。若出现发热、头痛、咬伤部位蚁走感等异常,立即就医排查狂犬病早期症状。建议在接种疫苗后2周检测狂犬病毒抗体水平。
即使无明显伤口,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是唯一有效手段,其致死率接近100%。处理过程中避免挤压或包扎伤口,保持创面干燥通风。建议同时向社区或公安机关报备散养犬只情况,推动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