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养犬咬伤后出现肿胀,需立即处理伤口、评估暴露风险并就医判断是否接种疫苗。肿胀是典型炎症反应,可能伴随感染或过敏,正确处理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
紧急伤口处理
用流动清水和肥皂交替冲洗15分钟,清除唾液和污染物。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避免包扎过紧以免加重肿胀。若出血严重,按压止血后尽快就医。 -
暴露风险分级
- 破皮无出血(Ⅱ级暴露):需接种狂犬疫苗;
- 出血或黏膜接触(Ⅲ级暴露):加注免疫球蛋白。
即使犬只接种过疫苗,仍建议由医生评估,因免疫效果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
抗感染与消肿措施
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预防细菌感染,过敏体质者可服用抗组胺药缓解肿胀。24小时内冰敷患处(每次10分钟,间隔2小时),抬高肢体促进回流。 -
密切观察预警体征
若肿胀持续扩大、出现化脓、发热或肢体麻木,提示可能发展为蜂窝织炎或神经损伤,需急诊处理。狂犬病潜伏期虽长,但一旦发病致死率近100%,不可延误就医。
及时规范的处置能有效控制肿胀进展,避免狂犬病或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即使伤口轻微,也建议72小时内完成首针疫苗接种,同时联系疾控部门报备犬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