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型犬咬伤后出现肿胀,需立即判断伤口暴露等级:若破皮或出血(二级/三级暴露),必须24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并注射免疫球蛋白;若仅红肿无破皮(一级暴露),彻底清洗消毒即可,但需密切观察犬只健康状况。
-
伤口暴露等级决定处理方式
红肿伴随破皮或出血属于二级/三级暴露,狂犬病毒可能通过唾液侵入,需第一时间冲洗伤口并接种疫苗。若伤口较深或位于头面部,还需加注免疫球蛋白阻断病毒扩散。仅红肿无破皮则风险较低,但需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持续观察犬只10天内是否出现异常。 -
时间紧迫性不可忽视
狂犬疫苗最佳接种窗口为咬伤后24小时内,延迟接种可能导致病毒复制失控。即使因客观原因无法立即就医,也需在次日完成首针接种,并严格遵循5针或4针的全程免疫程序。 -
犬只免疫状态影响风险评估
若咬人犬已接种有效狂犬疫苗且处于免疫期内,可适当降低紧急处理优先级,但若犬只未接种、来历不明或出现异常行为(如流涎、攻击性),无论伤口大小均需按最高风险处理。 -
特殊人群与部位需额外警惕
儿童、孕妇或免疫缺陷者被咬后更易感染,即使轻微伤口也应就医。头面部、颈部等神经密集区域被咬,病毒潜伏期更短,必须联合免疫球蛋白注射。
总结:红肿并非唯一判断标准,破皮出血即属高危暴露。狂犬病致死率近100%,宁可过度防护也不可心存侥幸,第一时间彻底清创并接种疫苗是唯一保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