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不仅会导致中暑,还可能引发致命昏迷。高温高湿环境会破坏人体散热机制,当湿度超过70%时,汗液无法蒸发,体感温度可达40℃以上;电解质失衡会直接损伤脑细胞,引发意识障碍;老年人等群体甚至可能无汗液征兆即突发昏迷,需特别警惕。
梅雨季中暑昏迷的核心原因是“散热失效-体温飙升-器官损伤”的恶性循环。高温高湿环境下,汗液蒸发受阻,热量积聚体内,核心体温每小时可上升1-2℃。当体温突破40℃临界点时,下丘脑温控中枢瘫痪,出现异常产热与散热的恶性循环,内脏如同被“蒸煮”。此时血液黏稠度增加,脑部供氧不足,加速昏迷发生。
电解质紊乱是另一大隐形杀手。持续排汗导致钠、钾等关键元素流失,引发低钠血症和肌肉痉挛。脑细胞因渗透压失衡出现水肿,直接抑制中枢神经功能,表现为定向力障碍、抽搐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出汗,但血液电解质浓度已降至危险水平。
特殊人群更易遭遇“非典型热射病”。老年人因血管收缩反应异常,儿童因体温调节能力弱,慢性病患者因代谢障碍,在梅雨季室内通风不良时,可能跳过典型中暑症状直接昏迷。这类情况死亡率高达50%,且抢救窗口期仅30分钟。
急救关键在于“快速降温+阻断器官损伤”。发现昏迷者应立即转移至25℃以下环境,用冰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部位,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切忌喂水以防窒息,避免使用酒精擦拭等错误方法。预防上需每小时补充200ml含电解质饮品,保持空气流通,穿着透气衣物。
梅雨季防暑需打破“阴凉等于安全”的误区。即使没有阳光直射,当湿度计显示70%以上且气温超30℃时,就应启动防暑措施。若出现头痛伴皮肤黏腻无汗,或突然行为异常,必须立即降温处理——这可能是昏迷前的最后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