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型犬抓咬后身体发热,需警惕伤口感染或免疫反应,应立即冲洗消毒伤口并就医评估狂犬病风险。若体温超过38.5℃,可服用退烧药并配合物理降温,但核心措施是24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必要时加注免疫球蛋白),避免延误治疗窗口期。
-
紧急处理伤口
用20%肥皂水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深部伤口需加压冲洗,碘伏消毒后保持开放。挤压排毒时避免用力过猛,切勿用嘴吸伤口或涂抹偏方。 -
发热应对方案
低热(<38.5℃)采用温水擦拭腋窝、颈部;高热(≥38.5℃)口服布洛芬等退烧药。多饮水促进代谢,若持续发热48小时或伤口红肿化脓需抗生素治疗。 -
狂犬病暴露分级处置
即使小型犬已接种疫苗,出血性伤口(Ⅲ级暴露)必须联合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轻微抓痕(Ⅱ级暴露)也需全程接种疫苗,头面部受伤者需加速免疫程序。 -
就医关键指标
出现发热伴伤口剧痛、渗液、淋巴结肿大,或犬只疑似狂犬病症状(流涎、攻击性),需立即就医。免疫球蛋白需浸润注射至伤口深层,与疫苗分侧注射。
提示:任何抓咬后的发热均非正常现象,规范处置可100%预防狂犬病。随身保存犬只信息,接种后仍需观察10日动物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