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预防中暑的关键在于对抗高温高湿环境,通过科学补水、合理饮食、物理降温及高危人群重点防护等多维度措施降低风险。梅雨季湿度常超70%,汗液蒸发困难,体感温度更高,即使阴雨天也可能中暑,需警惕热射病等高危情况。
-
主动补水,少量多次
每小时饮用200-300ml凉水或淡盐水,避免含糖/酒精饮料。西瓜、黄瓜等高水分蔬果可辅助补水,但冷饮需适量以防肠胃刺激。大量出汗时需补充电解质,运动饮料适合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应咨询医生。 -
饮食清淡,强化营养
增加优质蛋白(鱼虾、豆制品)和钾镁含量高的食物(香蕉、菠菜),避免油腻辛辣。苦瓜、绿豆汤等清热食材可解暑,但体质虚寒者需搭配西洋参等温补药材平衡。 -
物理降温,优化环境
室内使用空调除湿,温度设定26℃左右,避免直吹。外出穿浅色宽松衣物,佩戴遮阳帽并涂抹SPF15+防晒霜。用凉水冲手腕、冰敷颈部可快速降温,但避免直接浸泡冰水。 -
重点人群强化防护
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需避免正午外出,室内保持通风。户外工作者应每15-20分钟休息,轮换作业时段。独居老人建议每日两次健康确认。 -
识别症状,及时急救
头晕、恶心或体温超38℃即为警示信号,需立即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腋下/腹股沟。若出现抽搐、昏迷等热射病症状,拨打急救电话同时持续物理降温至38℃以下。
梅雨季防暑需兼顾湿度与温度管理,尤其避免“闷热无汗”环境。日常储备十滴水、藿香正气等药品,遇中暑先兆及时干预。健康人群也需调整运动强度,避免骤然加重身体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