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预防热衰竭的关键在于调节环境温湿度、科学补水及电解质,并重点关注敏感人群的防护。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散热困难,易出现头晕、恶心、皮肤湿冷等热衰竭症状,需通过主动降温、合理作息和饮食调整来降低风险。
-
保持环境凉爽通风
使用空调或除湿机将室内湿度控制在60%以下,避免高温高湿叠加;夜间开窗通风,白天用遮光帘减少阳光直射。潮湿闷热时,可用冰袋或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辅助降温。 -
科学补水与电解质补充
每小时饮水200-300ml,避免含糖或酒精饮料;出汗多时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钠、钾流失。饮食选择冬瓜、黄瓜等高水分蔬菜,搭配杂粮粥健脾利湿。 -
调整户外活动时间
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必须外出时穿浅色透气衣物,佩戴遮阳帽并涂抹防晒霜。户外工作者每15-20分钟休息一次,轮换作业避免持续暴晒。 -
重点人群强化防护
老年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需每日监测体温和尿量(颜色变深提示脱水);独居者应保持联络畅通。儿童户外活动需限制在阴凉处,并备足含电解质的饮品。 -
识别症状及时处理
若出现大量冷汗、肌肉痉挛或意识模糊,立即移至阴凉处,用冷水擦拭皮肤并饮用含盐饮品。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紧急送医,避免发展为热射病。
梅雨季防暑需兼顾“湿热双解”,结合环境调控与个体行为干预。特殊人群建议提前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如慢性病患者调整利尿剂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