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森林防火期是防范森林火灾风险的关键阶段,因气候干燥、植被易燃、人为活动频繁等因素,火险等级显著升高。重点防护措施包括严格火源管理、加强巡查预警、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需多方协作降低灾害发生概率。
秋季气候干燥少雨,空气湿度下降,地表枯枝落叶堆积形成天然“燃料层”。阳光直射导致林区温度升高,细小可燃物含水量降至10%以下,遇明火或高温物体极易引发燃烧。北方地区秋季大风天气增多,加速火势蔓延速度,常规灭火手段难以快速控制。
人类活动是秋季森林火灾的主要诱因。农事焚烧秸秆、露营野炊未熄灭的火堆、乱丢烟头等行为占比超过60%。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林区周边烧烤、篝火等活动进一步增加火灾隐患。部分区域还存在电力设施老化引发的线路火花,需重点排查检修。
防火体系需从监测、阻隔、扑救三方面强化。卫星遥感与地面红外摄像头构建24小时火情监测网,发现烟雾热点15分钟内启动预警。开辟防火隔离带可阻断火势扩散路径,生物阻燃剂喷洒能降低植被燃烧性。专业消防队伍配备风力灭火机、高压水枪等设备,实施“打早、打小、打了”的扑救原则。
公众参与是防火屏障的重要环节。进入林区应遵守“四不”原则:不带火种、不烧荒、不野炊、不吸烟。发现火情立即拨打森林火警电话,准确报告位置与火势特征。社区可组织防火知识培训,掌握紧急避险技能,如逆风逃生、湿巾捂口鼻等自救方法。
森林防火期内,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完善责任制度、普及防火法规、升级防控技术,才能守住绿色屏障。提前规划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实战演练,确保突发火情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