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保路运动是1911年6月由民众发起的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权益的爱国抗争,核心矛盾为“路权国有化”政策侵害民间利益,最终演变为武装起义并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这场运动以成都为中心,迅速席卷全川,从和平请愿升级为流血冲突,并促成中国第一个脱离清廷的荣县军政府成立,直接导致清廷调兵镇压造成武汉防务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
导火索: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将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抵押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以换取借款。四川民众因广泛参与铁路集资(租股按田亩摊派),几乎全民皆股东,而清廷拒绝退还股金,仅承诺兑换国家债券,引发强烈不满。 -
和平抗争阶段
6月17日,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立宪派领袖蒲殿俊、罗纶主导,提出“文明争路”。民众头戴光绪牌位(象征合法诉求),十日内会员超10万人,全川142州县响应。8月24日,成都发起罢市罢课,抗粮抗捐斗争蔓延。 -
血腥镇压与武装起义
9月7日,川督赵尔丰诱捕保路代表并枪杀请愿群众,制造“成都血案”,死伤数百人。同盟会成员龙鸣剑等发动“水电报”传递消息,20万保路同志军围攻成都,虽未破城,但荣县于9月25日率先独立,建立首个革命政权。 -
连锁反应与历史影响
清廷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导致武昌防务空虚。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两个月内清王朝瓦解。孙中山评价:“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起义,武昌革命或迟一年半载。”
这场运动以民权对抗专制,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推动民族意识觉醒。其教训显示:民众力量需组织化(如同盟会介入),廷的暴力镇压加速了自身崩溃。今日回望,保路精神仍警示着主权与民生的不可分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