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下,防暑降温急救应急预案是降低热射病、中暑风险的关键措施,核心在于建立预警机制、快速响应流程及全员应急能力提升。通过科学预案可有效减少高温作业事故,保障人员安全与健康。
高温预警与监测是预案首要环节。利用气象部门数据搭建实时温度监测系统,当气温超过35℃或湿度超过80%时触发三级预警,通过短信、广播等方式通知户外作业单位调整工作时间,建筑工地需暂停11:00-15:00的高强度施工。快速响应流程需明确中暑症状分级:出现头晕、恶心等轻度症状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盐饮品;若发生意识模糊、体温超40℃的重度中暑,需用冰袋敷大动脉部位并同步呼叫120急救,黄金抢救时间须控制在30分钟内。
人员培训覆盖率达100%才能确保预案执行。企业每年夏季前需组织高温急救演练,重点培训降温设备操作(如移动式喷雾风扇)、心肺复苏技能及防暑药品使用规范。建筑、物流等行业需配置持证急救员,每50人至少配备1名。物资储备标准要求急救点常备藿香正气水、冰袋、生理盐水三类基础物资,高温车间每层楼配置AED除颤仪,防暑药品库存量需满足全员3日用量。
多部门联动机制可提升应急效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企业建立中暑病例直报通道,消防部门定期检查降温设备运行状态,气象局发布橙色以上预警时,教育部门需启动学校停课或延迟放学程序。预案需每年根据气候数据修订应急措施,例如2023年多地新增“湿球黑球温度指数”作为停工判定标准。
防暑降温预案的价值体现在将中暑死亡率降低76%(2022年疾控中心数据)。建议各单位在入夏前完成预案压力测试,重点检查通风设备、药品有效期及应急通道畅通性,确保突发情况时能实现“10分钟响应、1小时控温”的处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