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越调得名“越调”源于其最初以“月调”为基本唱腔,后因方言音变演变为“越调”,并融合了曲牌体与板腔体的独特音乐结构,成为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
起源与名称演变
越调最初被称为“月调”,是中国古代戏曲常见的四种调门(平、背、侧、月)之一。清代乾隆年间,南阳一带的民歌小曲“四股弦”采用月调演唱,后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因当地方言中“月”与“越”同音,最终定名为“越调”。 -
音乐结构的独特性
越调早期为曲牌体,后吸收梆子戏元素形成板腔体,成为两者融合的典范。其唱腔以宫调式为主,板式丰富(如慢板、流水、飞板等),兼具高亢激昂与细腻婉转的风格,伴奏以坠胡、四弦等乐器为核心。 -
地域流派与艺术影响
越调流传中形成“上路”“下路”“南边”三大流派,分别以南阳、许昌、襄阳为中心,唱腔各具特色。剧目以三国戏见长,如《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演员行当齐全,表演生动质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不仅承载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通过独特的声腔艺术展现了民间戏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