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田间管理根据其生长发育周期可分为 四个阶段 ,具体划分及管理要点如下:
一、冬前管理(出苗至越冬)
-
培育壮苗
-
重点控制分蘖数量,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寒能力。通过中耕除草、追施氮肥(5-8kg/亩)和灌根肥,使基本苗达到15-18万株/亩。
-
对弱苗和冻害地块进行补苗,确保苗齐苗匀。
-
-
防寒防害
-
冬季镇压耱、覆盖地膜或稻草降温保湿,预防冻害。
-
及时防治病虫害,如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减少越冬损失。
-
二、春季管理(返青至抽穗)
-
促返青与分蘖
-
浇足返青水,结合中耕松土促进麦苗返青和健壮生长。
-
早春分蘖期追施返青肥(如尿素),提高穗数和粒重。
-
-
防倒伏与病虫害
-
通过追施氮肥(5-8kg/亩)和灌根肥,增强茎秆强度,预防倒伏。
-
及时防治麦蜘蛛、蚜虫、锈病和白粉病,重点控制病虫害发生初期。
-
三、中后期管理(抽穗至成熟)
-
灌浆期管理
-
保持土壤湿润(65%-80%),结合追施氮肥(5-8kg/亩)和叶面肥(磷酸二氢钾),促进籽粒灌浆。
-
防止干热风、倒伏和病虫害(如蚜虫、锈病),可通过喷施叶面肥和生物防治技术。
-
-
成熟期管理
-
控制灌浆后期水分,避免籽粒灌浆不足或烂粒。
-
收割前进行查苗补种,确保产量均匀。
-
四、特殊注意事项
-
扬花期管理 (含在抽穗期):需水量大,需配合“扬花水”补充水分,并防治吸浆虫、蚜虫等害虫,同时关注天气变化预防倒伏。
-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调整氮、磷、钾肥比例,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倒伏。
-
综合防治 :推广生物防治(如释放天敌)、物理防治(如防虫网)和生态防治(如种植绿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通过以上分阶段管理,可有效促进小麦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