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养牦牛至今仍面临贫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养殖方式落后:牦牛主要以干料为主,辅以部分如玉米、小麦等作物,也有少量干青草。牦牛只啃食枯干的紧贴地表的矮草和牧场上零星分布的干草,冬季牦牛以采食植物为主,主要采食青草类饲料。农牧民要补喂少量青稞秸秆,也可在夏、秋两季刈割晾晒牧草,有时补喂少量青稞面、食盐等。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指导,牦牛饲养规模扩大后,导致品种退化,产乳汁和产肉量减少,后代成活率低。
-
市场竞争力不足:当地农牧民大多有“制物不穷,卖物不富”的思想,把牦牛当作牲畜来饲养,甚至把牦牛当成家畜进行管理,致使牦牛没有市场竞争力。他们把饲养牦牛多视为富贵的标志,只饲养不出售,卖的只是符合他们需求之外的酥油、奶渣,或无法再产犊的老牛,以及品差较大被淘汰的公牛。
-
文化和社会因素:牦牛在藏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很多农牧民把养牦牛当作富贵的标志,而不愿意将其商业化。牦牛的交易和市场机制不完善,也影响了牦牛的经济价值。
-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和草场退化等原因,牦牛不能及时适应新环境,导致采食量减少或停滞,长期处于“夏季起膘,秋季肥大,冬季消瘦,春季枯死”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尽管牦牛在藏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藏族牧民依然贫困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