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在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主要包括汉代至元代的“平夷”“比跻”,以及明清时期的“毕节卫”“毕节县”等。其名称演变融合了彝族部落名、地理特征和建城历史,核心来源有两种主流说法:一是源于彝族“比跻”部族名的音译,二是元代建“毕节驿”时因除夕完工得名。
-
彝族“比跻”部落说
毕节最早是彝族“比跻”支系的世居地,彝语中常以部落名命名居住地。据史料记载,“比跻”部落在商周至蜀汉时期活跃于今毕节一带,后因周边强彝压迫迁徙至云南,但“比跻”作为地名保留下来,经语音演变转为“毕节”。这一说法得到《大定府志》等文献支持,并符合西南地区彝族地名命名传统。 -
元代“毕节驿”除夕说
元朝初年(1283年)设“比跻驿”,后因驿馆竣工适逢除夕(古称“毕节”),改称“毕节驿”。明代筑卫城时沿用此名,清康熙年间撤卫设县后正式确立“毕节县”。该说法见于《毕节县志》,强调节日与建筑完工的关联性。 -
历史行政沿革中的名称变化
- 汉代至晋代:属牂牁郡,称“平夷县”,为军事要地。
- 元代:设“平迟安德长官司”,驿名从“比跻”转为“毕节”。
- 明清:明洪武年间建“毕节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设“毕节县”,隶属大定府。
- 现代:1993年撤县设县级市,2011年升格为地级市并设七星关区。
总结:毕节名称的演变是民族融合与历史事件的缩影,既有彝族文化的印记,也承载了中原王朝的治理痕迹。若想深入了解,可实地探访七星关区博物馆或查阅地方志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