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与行政区划
毕节是贵州省西北部地级市,其名称、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特点如下:
一、名称由来
毕节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
彝语音译说
毕节是彝族支系“比跻”的音译名称,该部落世居今七星关区境内。彝族有以居住地为部落或地名的传统,"比跻"逐渐演变为"毕节"。
-
驿站命名说
元代平迟安德长官司修建驿馆时,因工程竣工恰逢除夕(农历最后一天),故命名为"毕节驿",后演变为"毕节"。
二、历史沿革
-
古代归属
毕节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战国属牂牁国,秦属巴蜀郡,汉置平夷县,元置毕节驿,明建毕节卫,清康熙年间的"改土归流"后设县。
-
行政区划演变
-
1949年设毕节专区,1970年改为毕节地区,2011年撤地区设地级市。
-
历史上曾属四川、云南、湖南、贵州多省管辖,现辖七星关区、织金县等。
-
三、地理与自然特征
-
地理位置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北接四川泸州,西邻云南昭通,东靠贵阳遵义,是川滇黔三省交通枢纽。
-
地形地貌
多属高原丘陵,平均海拔1511米,属乌蒙山腹地,是长江、珠江发源地之一。
-
生态与经济
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矿产资源,曾面临生态恶化问题。自1988年建立毕节试验区后,重点推进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现已成为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
四、文化与社会发展
毕节是多民族聚居地,彝族、汉族等民族共同生活。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和生态治理,经济逐步转型,社会事业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