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稻一年可种植两季,部分地区通过蓄留再生稻或种植晚秋作物实现“两季半”耕作模式。成都平原及低海拔区域以双季稻为主(早稻+晚稻),而高海拔山区多为单季稻,整体呈现“两季有余、三季不足”的种植特点。
-
双季稻主导:四川盆地及南部低海拔地区热量充足,普遍推行春夏稻(3-5月播种,6-8月收获)和夏秋稻(6-8月播种,9-11月收获)的双季轮作模式,积温4500-6000℃满足双季稻安全界限。
-
再生稻补充:部分适宜区域(如川南)在双季稻收割后蓄留再生稻,或种植秋洋芋、秋大豆等晚秋作物,形成“两季半”耕作体系,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
-
单季稻适应高海拔:川西高原及山区受限于积温和无霜期,一年仅种植一季中稻(4-5月播种,9月收获),品种以耐寒粳稻为主。
-
气候与技术影响:近年气候变暖及旱育秧、抛秧等轻简技术推广,使部分传统单季区尝试双季种植,但稳定性仍依赖品种改良与水利设施。
四川水稻种植需结合地域气候选择熟制,双季稻区需防范春寒与秋涝,单季稻区应优化耐寒品种。农民可根据当地积温、降水及政策支持灵活规划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