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皮发黑需警惕以下四种病害,这些病害会直接影响红薯的食用安全和产量:
一、黑斑病(黑痣病)
-
症状表现
薯块表皮出现黑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初期为淡褐色小点,后期扩展成膏药状凹陷斑,湿度大时产生灰色霉层,病部木质化、干腐,严重时导致薯块失水干缩、龟裂。
-
危害
病变组织含毒素,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若薯块大面积干瘪,建议丢弃。
-
防治措施
-
选用无病种薯,培育壮苗;
-
移除病株残体,减少土壤病原菌;
-
收获后高温处理(如窖藏高温愈合)可抑制病菌传播。
-
二、黑斑病菌侵染
-
症状
茎基部或叶片出现凹陷黑斑,逐渐蔓延至茎秆,导致植株矮小、叶片黄化,最终茎基部腐烂。
-
危害
早期防治可避免产量损失,但若蔓延至地上部分,整株死亡。
-
防治措施
-
茎基部剪苗(离地面4-5厘米以上)减少病菌侵染;
-
结薯前喷施嘧菌酯、多菌灵等药剂预防。
-
三、生理性黑皮(氧化/变质)
-
氧化黑皮
削皮后因铁、淀粉氧化形成黑斑,不影响食用,但建议浸泡在水中防止进一步氧化。
-
变质黑皮
长期储存导致番薯酮、番薯酮醇含量增加,薯块变硬发苦,可能引发肝损伤,需避免食用。
四、贮藏期病害(如黑斑病复发)
-
症状
伤口或根眼处出现黑色斑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伴随霉变和异味。
-
危害
储藏期病害会加速品质下降,导致薯块腐烂,损失严重。
-
防治措施
-
收获后及时清理伤口,减少病菌侵染源;
-
储藏时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高温环境。
-
总结
红薯皮发黑需结合症状判断病害类型。若仅为轻微氧化或未伴随霉变,可食用;若出现霉斑、腐烂或毒素症状,必须丢弃。预防为主,通过选种、轮作、科学管理及规范储藏可降低病害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