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的节气,通常出现在3月20日或21日,地理上标志着北半球春季的正式到来。这一天,太阳黄经达0°,南北半球获得均等的光照,气候与生态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
天文现象
春分时,地球赤道与太阳直射点重合,全球昼夜时长均为12小时。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此后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这一现象是四季更替的核心机制,直接影响不同纬度的热量分配。 -
气候特征
春分后,我国除高寒山区外普遍进入春季,华北、黄淮气温升至10℃以上,江南降水增多进入“桃花汛”,而北方仍面临春旱与沙尘天气。东亚大槽减弱导致冷暖气流频繁交汇,可能引发倒春寒或连续阴雨。 -
地理差异
北纬45°以南地区春分后迅速回暖,杨柳抽芽、小麦拔节;华南已呈现暮春景象。高纬度地区如东北仍需防范晚霜冻害,体现“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事紧迫性。 -
日期规律
受岁差和闰年调整影响,春分多在3月20日,少数年份为21日或19日。2025年春分时间为3月20日17时01分,延续了近年春分时刻微幅提前的趋势。
春分不仅是天文节点,更是自然与人文活动的关键转折。此时踏青赏花、播种育苗正当时,而南北气候差异提醒人们需因地制宜应对天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