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岳州
湖南岳阳的历史名称和行政范围经历了多次变迁,具体如下:
一、古代名称与行政区划
-
古称与别称
岳阳古称“巴陵”“岳州”,这一名称源于其地理位置:原郡治位于天岳幕阜山之南。西晋时期曾设巴陵郡,南朝宋、梁、陈、隋、唐、宋等朝代均沿用此称谓,至元、明、清时期改为岳州府、岳州路等。
-
历史沿革
- 春秋战国 :属楚国势力范围,设有罗子国。 - 秦朝 :设置罗县(今汨罗市境内),属长沙郡,岳阳开始纳入全国行政区划。 - 唐代 :曾复置巴州,后改为岳州。 - 宋代 :设岳州巴陵郡,元代改为岳州路,明清延续为岳州府,直至民国废止。
二、现代行政范围演变
-
古代城址范围
古代岳阳城主要位于今岳阳市岳阳县一带,后随着行政区划调整,范围有所扩大。
-
当代岳阳市辖区
现代岳阳市辖区包括岳阳、岳阳楼区、岳阳县、汨罗市、平江县、洞庭湖区6个市、县,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其中,岳阳楼区是近年来新设的市辖区,2012年由岳阳市代管。
三、重要历史符号
-
城陵矶港 :长江8大良港之一,是岳阳作为湖南门户的重要标志。
-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代表性建筑,与武汉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总结
岳阳的历史名称与行政区划演变反映了其作为长江中游重要城市的战略地位。从古至今,其名称从“巴陵”到“岳州”,行政范围从罗县扩展至现代岳阳市辖区,见证了湖南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