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因食品安全、生态保护或文化传承等原因,曾对部分特色菜肴采取限制措施,以下10道菜最具代表性:
-
红烧熊掌
因涉及国家保护动物,明令禁止制作销售。传统烹饪方式以熊掌为主料,现改用替代食材如牛蹄筋仿制口感。 -
飞龙汤
以野生花尾榛鸡(俗称“飞龙”)炖制,该鸟类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捕后改用养殖鹌鹑或鸽子替代。 -
炸林蛙
东北林蛙因生态价值受保护,尤其母蛙卵被视为药材原料,禁止捕捉。部分餐馆以牛蛙或人工养殖蛙类替代。 -
清蒸鳇鱼
野生达氏鳇(鲟鱼的一种)因过度捕捞濒危,被列入禁捕名单,现多用养殖鲟鱼制作类似菜品。 -
狍子肉火锅
狍子属“三有保护动物”,禁止猎食。部分山区曾流行冬季涮狍肉,现以羊肉或鹿肉替代。 -
野鸡炖蘑菇
野生环颈雉受法律保护,禁捕后改用养殖山鸡,搭配榛蘑等合法山货炖煮。 -
烤大雁
迁徙候鸟大雁受国际公约保护,东北湿地周边曾有的烧烤摊已被取缔,类似风味可用鹅肉替代。 -
酱炖哈什蚂
中国林蛙的别称,因取卵制药材导致野生种群锐减,现仅允许使用人工养殖个体。 -
干炸蛇段
东北部分地区曾食用野生蛇类,现因保护蛇类生态功能及防疫要求被禁,部分餐馆以鳝段替代。 -
酸菜白肉血肠(违规版)
传统血肠需现杀猪取血,部分小作坊因卫生不达标或私屠滥宰被整治,正规商家需使用检疫合格血液原料。
提示: 当前东北餐饮业以合法食材创新改良传统风味,既保障生态安全,又延续美食文化。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拒绝食用来源不明的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