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在立冬这一天,全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活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冬习俗:
-
吃饺子:在北方地区,立冬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的形状像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
-
吃涮羊肉:在清代宫廷,立冬的习俗是吃涮羊肉,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炭火烧得铜锅里清汤滚热,拿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一涮,就着酱香,入口即化。
-
酿黄酒:在绍兴,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
-
吃生葱: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家里的餐桌上就多了个盛香醋的小碟子,开餐前添上绿白相间的葱末,再滴上诱人的香油。
-
吃甘蔗:在福建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当地民间素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
冬泳:在一些地区,立冬之日有冬泳的习俗。需要注意的是,冬泳之前,尤其是中老年人,要认真检查身体,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冬泳。
-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
祭祖:在古代,立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天子会率领文武百官到北郊设坛祭祀,祈求来年丰收和国泰民安。
-
冬学:古代农家立冬时节“乃遣子弟入学”,家长领上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堂去拜师求学。
-
补冬:立冬后,人们会通过食物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和涮羊肉,南方人则喜欢吃鸡鸭鱼肉等。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氛围,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