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与大运河的关系密不可分,这座“运河之都”因运河而兴,因漕运而盛,至今仍是运河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大运河不仅塑造了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更孕育了集漕运、河工、盐榷于一体的独特文化,留下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淮安正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千年运河焕发新生。
淮安的地理位置决定其与运河的天然联系。作为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点,淮安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中国大运河发端)起便是南北水运咽喉。明清时期,淮安因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双驻节,成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运中心,关税收入曾占全国一半。“运河之都”的称号实至名归,其清口枢纽工程更被誉为16世纪世界水利工程奇迹。
大运河深刻塑造了淮安的城市风貌与经济文化。历史上淮安“烟火数十万家”,河下古镇因盐商云集富甲一方,诞生了周恩来、韩信、吴承恩等历史名人。运河沿线遗存丰富,如漕运总督署、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等,非遗涵盖河工技艺、淮扬美食等。“因运而兴”的基因延续至今,京杭运河淮安段仍是全国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年货运量超4亿吨。
当代淮安以创新推动运河文化传承。通过“百里画廊”建设串联河下古镇、中国水工科技馆等文旅项目,打造“生态+文化+产业”走廊;立法保护运河遗产,修复生态航道,让古运河兼具防洪、航运、旅游功能。古今交融的实践使淮安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标杆城市,展现了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命力。
淮安与大运河的故事证明,一条河与一座城的共生共赢,既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机遇。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值得每一座运河城市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