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
麦类赤霉病的病原、病状及病征如下:
一、病原
由多种镰刀菌属真菌引起,主要包括:
-
禾谷镰孢菌 :优势病原,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镰刀形,有3-7个隔膜)
-
燕麦镰孢菌 :常见病原之一
-
锐顶镰孢菌 :其他重要病原
这些病菌以腐生状态越冬,春季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并传播,主要侵染小麦扬花灌浆期。
二、病状
-
苗腐
-
种子带菌或土壤病残体侵染,导致胚芽鞘、幼根变褐腐烂,形成缺苗断垄。
-
湿度大时,枯苗表面出现粉红色霉状物(分生孢子)。
-
-
茎基腐
- 小麦拔节期茎基部出现褐色病斑,绕茎一周后导致茎秆折断,上部叶片枯黄,形成枯白穗。
-
秆腐
- 穗下第一、二节叶鞘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斑,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
-
穗腐
-
扬花期侵染,初期颖壳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后期扩展至整个小穗,形成灰白色枯穗。
-
病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分生孢子座),籽粒干瘪、皱缩,表面呈灰白色或紫红色。
-
三、病征
-
粉红色霉层
-
湿度大时,茎基部、穗部病部出现粉红色霉层,是分生孢子座和孢子的典型表现。
-
穗腐后期,粉红色霉层覆盖整个小穗,与干瘪籽粒交织。
-
-
黑色颗粒
- 病穗基部或秆腐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子囊壳),质地突起,无法抹去。
-
毒素产生
- 病麦粒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头昏等症状。
四、危害与防治
-
危害 :以穗腐危害最大,导致产量大幅下降,籽粒品质变差,商品价值降低。
-
防治 :
-
农业管理 :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控制氮肥用量,避免贪青晚熟;及时排水防涝。
-
品种选择 :种植抗赤霉病品种,如玉蜀态赤霉抗性较强。
-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多菌灵、戊唑醇等杀菌剂,配合灌根处理。
-
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涵盖病原学、病理特征及防治措施,为麦类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