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代张昱的《小寒》一诗,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原文与注释
《小寒》
元·张昱
花外东风作小寒,轻红淡白满阑干。
春光不与人怜惜,留得清明伴牡丹。 注释 :
-
“花外东风作小寒” :描绘小寒时节,东风轻拂,百花初绽的景象,展现春意萌动的特点。
-
“轻红淡白满阑干” :形容院中或栏杆旁,红色与白色花朵竞相开放,形成绚烂的春日画面。
-
“春光不与人怜惜” :以拟人手法表达春光易逝的遗憾,暗含珍惜时光的哲思。
-
“留得清明伴牡丹” :通过牡丹在清明时节的盛开,呼应春光虽逝但生命延续的哲理。
二、创作背景与主题
-
节气与季节特征
小寒是农历十二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但阳气渐长,春意暗藏。诗中通过“东风”“牡丹”等意象,既表现了小寒的寒意,又暗示了春的生机。
-
情感与哲思
诗中蕴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春光不与人怜惜”,但“留得清明伴牡丹”,以牡丹的坚韧品格,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也隐含珍惜当下、把握时机的劝诫。
三、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 :通过“东风”“轻红淡白”等意象,营造出寒中带暖、春意盎然的意境。
-
抒情与写景结合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形成对比,增强艺术感染力。
-
语言风格 :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被历代文人传诵。
四、相关文化背景
小寒作为节气,在中医理论中强调保暖与进补。民间也有“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等谚语,反映人们对冬去春来的期待。张昱的诗作不仅描绘自然景观,更通过节气变化,传递中国传统哲学思想。